滨淮:一水共用 稻鳖共生

作者:吉祥发布时间:2024-10-07文章来源:江苏农垦

今年7月,滨淮农场在仿生态甲鱼养殖成功的基础上,继续探索如何高效利用场内的零星小规模水面资源,创新开展50亩的“稻鳖共生”种养结合模式。

与当前的大部分的稻鳖养殖模式有所区别,滨淮农场把小规模养殖池塘与农田进行种养结合,通过农作物和水产养殖品种合理化配比,寻求自然平衡,构建农作物与养殖品种互利共生系统,从而减少化肥、饲料的使用量,提升养殖水产品和种植农作物品质。还利用农田作物和土壤的吸收、过滤功能,构建稻田-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,实现养殖尾水的净化利用。

“我们按照稻田、水面3:1的比例进行搭配,共投放1万余只甲鱼。在养殖塘和稻田之间用沟渠连接,既能用于平衡两边水位,实现水的循环流动,又能给甲鱼来回活动提供通道。”养殖中心主任李德前介绍说。“整个种养过程中,水稻不打农药、不撒化肥,甲鱼喂养冰冻活鱼,保证水稻和甲鱼的绿色化、生态化。此外,还做好了防逃、防盗设施,确保甲鱼的安全。”

在这种模式下,稻田在生产粮食的同时,还发挥着湿地的功能,为甲鱼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,稻田中的虫子也是甲鱼的天然的饵料,而甲鱼的粪便能够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。同时甲鱼在稻田中活动有助于疏松土壤、抑制虫害发生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稻的生长。当前,水稻已进入成熟期,预计产量在700斤左右;甲鱼存活率达到95%以上,平均重量在3个月时间增长了3两多。

水稻田模拟了甲鱼的自然生长环境,甲鱼在生长过程中摄食稻田里的天然饵料,甲鱼的活力更强,其品相、口感和野生甲鱼几乎相同,受到消费者的追捧。利用水稻和甲鱼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,大大提高水稻和甲鱼的品质。同时,该模式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,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,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,有效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上一篇: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