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0日,江苏农垦淮海农场直播运营团队迎来第271场直播。这支由“95后”“00后”青年员工组成的队伍,正以电商直播为支点,推动特色产业升级,在江苏农垦现代农业转型浪潮中开辟出一片“云端新田地”。
从“一无所知”到“账号冷启动”的探索。2024年初,淮海农场从农技员、会计、管理员等岗位选拔2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建直播团队,各部门协同推进电商销售平台搭建,定期邀请鹤鸣亭等本地知名直播运营专家开展技能培训,内容覆盖短视频制作、粉丝运营等全套知识。
前期面对设备匮乏、话术生疏、镜头恐惧的困境,团队从“模仿”起步,用三脚架固定手机替代专业设备,观摩头部农产品直播,拆解话术结构,编写出淮海自有羊肚菌、红薯粉丝的直播脚本。尝试在田间、加工车间等场景轮换,逐步固定不同产品销售转化率高的直播场景。通过试播数据的考核,最终选拔出8名核心主播以及配套的场控等人员,青年员工不但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责,他们的创新力也在直播中持续迸发。
从“执行者”到“主导者”的担当。淮海农场摒弃“老带新”模式,成立青年员工全权主导的直播团队,赋予其选品定价、场景设计、营销策划的全链条决策权,仅设定产品品质、违规风险等底线要求,不干预具体运营。这种“放手式管理”不断激发青年们的创造力与责任心。
直播内容融合军垦故事、才艺表演、限时秒杀等活动,根据消费者需求组合农产品,提升复购率。灵活调整直播策略是成败的关键,今年8月翠冠梨上市销售季,首场直播仅售出12单,效果不佳,但团队捕捉到观众对“苏超”热点评论互动占比60%。次场直播及时调整策略,通过对接相关部门将直播场地移至盐城队主场外,并将话题聚焦于此,单场观看人数突破万,销售额跃升至4200元,并带动线下订单销售近2万元。主播沈尤程感悟道:“把握话题趋势,先把人留下,再结合产品特性,才能更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。”
从“田间地头”到“云端直播间”的突破。“突破‘叫卖式’套路,要以特色内容构建核心竞争力。”这是初创时淮海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张子平给直播团队提出的要求。自2024年2月启动直播项目以来,团队将军垦文化、垦荒故事与特色农产品深度融合,内容从文化叙事升级为生产流程可视化、产品溯源真实感,主播深入菌菇大棚、果园等基地,以第一视角展示农产品全流程。
为贴合消费者习惯,及时调整直播时段至晚间黄金档,并创新“双线直播”模式:白天在生产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直播,夜间通过室内直播间进行品鉴互动。与东辛、黄海农场及苏垦米业等开展跨区域联合直播,纳入大米、牛奶、玉米等20余种垦区产品,实现资源共享与流量互换,产品超300单。
从“产品输出”到“品牌推广”的转化。1至7月,淮海农场通过抖音、视频号直播120余场,构建“短视频+直播”传播矩阵,发布《菌菇生长日记》《梨桃鲜果季》等短视频90余条,其中10余条爆款播放量破万,9篇“垦一代”报道获江苏电视台、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曝光,带动垦区农产品销售额超8万元。自有品牌“垦一代”羊肚菌干、红薯粉丝等通过线上渠道推广,逐渐成为淮海的产品名片。
“线上的火爆直接带动了线下渠道的拓展。直播让农场的产品‘出圈’,更让农场的技术‘下乡’。”淮海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顾明辉介绍,“通过短视频的传播,大家对‘林菌共生’的生态模式特别关注。目前,已有6个乡镇、2家国有企业前来洽谈合作。”
“年轻人的学习力,逐渐成为农场发展的创新力。”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淮海农场一群曾经对直播一无所知的年轻人,正用持续的学习与探索,书写着销售模式的新篇章。直播经济不仅重构了品牌与产业价值链,更是点燃江苏农垦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。